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樁柱歪斜 磚崩牆裂 雜草叢生 中葡友好紀念物 融和門下場淒涼

[力報] 2017.1.18

象徵中葡友好紀念物的「融和門」於1993年落成,是澳門回歸中國前,澳葡政府花費澳門幣2,800萬元建造的首座紀念物。然而,甚具歷史意義的「融和門」卻日久失修,多年來受風雨侵蝕,更發生柱體花崗岩剝落事件,通往「融和門」的石橋雜草叢生,磚崩地裂,境況讓人唏噓。
立法會議員陳虹在昨日立法會全體大會議程前發言時表示,自己曾到現場視察,目測發現「融和門」基部部分樁柱斷裂、傾斜,讓人擔心其安全隱患,這個景象與入口處的碑記「融和門,兩國人民的心願,澳門的精神」,顯得極不協調。
陳虹(圓圖)認為,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任由「融和門」長期殘破,將大大影響澳門的旅遊形象。她又指出,當局去年在回覆其質詢時表示,要待媽閣交通樞紐及相關輕軌工程完成後,才可展開海濱步道建設及「融和門」修復工程,認為等待時間太長,促請優先修復「融和門」。
陳虹又表示,當局並未在「融和門」入口處設置警示標語,一旦再發生剝落甚至倒塌意外傷及市民或遊客,後果可大可小,促請有關當局盡快作出全面的檢查和安全評估。
樁柱歪斜 慘不忍睹
本報記者昨日到現場採訪,發現「融和門」一如外界所說般凋零殘舊,這座曾經見證澳門回歸的著名建築物,現時可以用「日久失修、乏人問津」八字來形容。現場所見,承托「融和門」的十多條樁柱,部分出現斷裂,而通往「融和門」的行人天橋,多條樁柱亦同樣斷裂,天橋兩旁的護欄損毀嚴重。
原本旅遊塔往媽閣一段路徑,是跑步愛好及遊行必經之路,但都對被廢棄的「融和門」,都過門不入。屹立在西灣,與橫琴隔海相望的「融和門」,現時就像一座被遺棄的「小孤島」。
政府有責任維修保養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認為,「融和門」問題已擱置良久,當局應盡快維修,並要有長遠處理方案;至於「融和門」荒廢至今有很多原因,其中涉及維修或再利用建築,需要諮詢原有設計師意見,而且當局亦要考慮維修保養的經濟成本問題,綜合成本數據,出台一些處理方案,向社會公眾交代。
紀念物成「蛇客」搶灘熱點近年不少人提出要正視及處理「融和門」,惜沒有受到當局關注,亦沒有政府部門牽頭解決問題。雖說「融和門」目前不對外開放,但入口處卻是「門戶大開」,市民遊客隨時都可以步行入內。
據悉,曾有市民入內拍攝婚紗照片;亦因為其在岸邊延伸,過往成為不少「蛇客」偷渡登岸的「勝景」,如2015年11 月,警方在上址拘捕多名「蛇客」。
另外,林宇滔認為,「融和門」作為首座中葡友好紀念物,當局在處理時要充分考慮中葡友誼象徵的意義,亦可藉此對公眾進行鄉土歷史教育,讓下一代知道身邊事物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