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下學年非高等教育津貼僅升1% 陳虹:“睇餸食飯”非長遠

[澳門日報] 2017.6.7
【本報消息】政府公佈下學年非高等教育津貼升幅不足百分之一,是自一二年《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生效後新低。身兼中華教育會理事長的議員陳虹指出,該升幅連老師按職級調整薪金都未必能滿足,更無考慮工齡薪金和公積金供款的問題,不少學校表示為難。她批評政府多年來始終未能為教育投入訂立一套科學、恆常的機制,以致學校每年“睇餸食飯”,非長遠辦法。
“私框”實施後最低一二年“私框”實施,尤其考慮第一級與第六級教學人員的月基本工資一點三倍級差的規定可順利推進,政府每年向入網學校提供的免費教育津貼和非入網學校提供的學費津貼增幅都在調升,在一三╱一四和一五╱一六學年,免費教育津貼甚至有雙位數增長,但在下學年增幅最多僅百分之○點七,相去甚遠。
陳虹指出,當局充分掌握全澳一至六級老師的數量,且近年老師流動性不高,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老師可升級。以最高級與最低級差幅一點三倍計算,平均每升一級要加薪百分之○點六。但有的學校並非採用各級平均加薪方案,從第六級升上第一級依次所需年份是三、三、五、五、七年,部分學校會採取五、六級加得少,一、二級加得多的政策,如果這些學校的高級老師較多,但津貼調升得少,將為他們製造更大困難。
工齡薪公積金難顧陳虹稱,這“零點幾”的津貼增幅,未有將教師的工齡薪金、公職金供款等剛性開支計算在內。學校多為老師計算工齡薪金,“老師做多一年就會多一年錢”;公職金供款,有學校因應老師服務年限,會調升僱主部分的供款比例,現在看來都被忽略了。
人才培養是澳門長遠發展的基石,教育是五大長效機制之一,為何政府在教育經費投入的問題上偏偏顯示不到其長遠策略?陳虹直言,政府講求科學施政,教育界三番五次希望要為教育投入訂立科學、恆常的機制,例如根據國際慣例,有的國家是與GDP掛鈎,一般發達國家佔百分之四以上,或者與公共財政總開支掛鈎,佔兩成六、兩成七等。“澳門呢?政府一再強調澳門好特殊,GDP或者公共財政開支好高,唔適合掛鈎。國際標準你覺得唔好,咁有乜標準你要攞出來先得。”教育要科學管理、科學決策,再不能讓學校時時都係“睇餸食飯”。
每次政府談教育優先,都會提及教育經費逐年增長。陳虹不贊成當局經常用絕對數字比較,例如近三年分別有三所學校申請加入免費教育網絡,且不是“細校”,政府總體教育開支增加是必然,但不代表免費教育津貼有很理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