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澳委員籲江門建灣區最開放實驗區

[市民日報] 2019.3.11

【本報記者陸展鵬北京報道】因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明確提出,支持江門與粵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24名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就支持探索設立「澳門—江門特別實驗區」聯合提案,建議該實驗區定位為「一國兩制」下的特色合作平台、大灣區開放程度最高的實驗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空間、產學研一體化綜合基地,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先行先試,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創新經驗示範。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崔世昌、廖澤雲、馬有禮、梁華、許健康、賀定一、柯嵐、梁少培、蕭德雄、盧偉碩、何潤生、歐安利、陳明金、吳志良、張明星、陳虹、梁勵、黃顯輝、張裕、張宗真、何富強、吳培娟、黃如楷、周錦輝等聯名提案,具體建議如下:
產業布局支援澳經濟適度多元
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探索設立「澳門—江門特別實驗區」,創新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第一提案人崔世昌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明確提出,支持江門與粵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澳門江門兩地各具優勢,而且互補性極強。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國有土地權屬清晰,建議以創新的合作模式,設立「澳門—江門特別實驗區」(以下簡稱「門門合作實驗區」),其定位為:「一國兩制」下的特色合作平台、大灣區開放程度最高的實驗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空間、產學研一體化綜合基地。在籌劃和推進「門門合作實驗區」建設的過程中,以新時代的新思維進行探索和實踐,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先行先試,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創新經驗示範。
二、建設「澳門—江門特別實驗區」的思路構想。「門門合作實驗區」的產業布局要充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切實支援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要與現有粵澳合作平台錯位發展。具體是,以創新和科技為主軸,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並在區內配套建設相關高等教育、文化創意和其他配套設施,吸引大灣區、其他國內及海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推動園區經濟和產業發展。產業規劃初步方向可包括高新科技研發、文化教育產業、高端服務業。
採用澳大模式授權適用澳法律
建議採取「分階段實施、分區域管理」方式推動建設,包括首期開發建設區和未來拓展區。首期開發建設區劃分為兩個片區,一個是澳門自主管理片區,爭取採用「澳大模式」,即仿照既有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管理模式,提請全國人大授權許可,允許澳門以租賃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授權適用澳門法律。實驗區具有自由貿易港地位,按照「境內關外」處理,入區的貨物、資金、交通運輸工具視同關外,開發建設由澳門特區政府進行土地整理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營運維護等,澳門特區政府負責管理實驗區社會事務。另一個片區為配套開發區,實行澳門江門共建共管模式。在社會管理方面,建議:第一,依國家(內地)法律實行司法管轄;第二,涉及國家利益和安全以及刑事案件等事項適用國家法律;第三,經濟運行以及民商事領域適用澳門相關法律。
三、具體請求。對「以澳門自主管理和粵澳共建共管相結合的形式推進門門合作實驗區」的事項給予支持,並依據《憲法》和《基本法》的精神和原則以及相關一般法律,對此合作作出概括授權,使未來兩地合作能在國家基本法律框架下順利、穩定和受法律保障地展開;由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等中央部委支持指導下建立旨在直接、高效地推進和實現「門門合作實驗區」的領導和工作機制,實際領導和推動此項合作;在中央授權和批准的前提下,由雙方明確最終實施方案,並爭取盡快簽署合作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