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獻策產業多元 嘉獎津助醫護 議事殿堂聚焦抗疫

[澳門日報] 2020.3.17

【本報消息】立法會昨日舉行全體會議,共二十多名議員在議程前發言,內容大多圍繞新冠肺炎疫情下,對澳門經濟、多元產業、醫療、城規、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建議。
黃潔貞:全社會不能掉以輕心,應繼續做好“四堅持”──堅持配合各項防控工作;堅持做好個人衛生;堅持發揮澳門精神,包容共濟;堅持尊重關愛前線抗疫人員。建議特區政府總結抗疫經驗,建立應急預案,建議參考內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分級制度。另外,未來要進一步鞏固醫療體系,加快落實建設傳染病大樓及離島醫療綜合體等醫療硬體,以應對未來的公共衛生風險。
重塑旅遊產品
馬志成、柳智毅: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希望每位居民配合政府的呼籲,管好自己盡量不聚會,做好自身防疫,不為社會添亂,以免前功盡廢。當下戰“疫”已進入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的重要階段,希望政府續審視財力等條件,推出更多有針對的振興經濟措施,積極扶助中小微企“疫”境求生。
何潤生:這次疫情暴露了本澳整體經濟過度依賴博彩業的不健康狀況。為了穩定經濟,避免倒閉潮和失業潮,特區政府先後推出經濟援助方案。在應對疫情、提經濟、保就業之時,希望未來政府着力推動經濟多元化,推出更多培育新興產業的政策措施,例如會展業、中醫藥產業及特色金融業等,敦促博彩行業增加非博彩元素,幫助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研究重塑旅遊業產品和服務,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促建智慧城市
胡祖杰、陳華強:疫情關乎社會公眾安全健康,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城市規劃的起源,正是源自人類對傳染病傳播的一系列防堵。此次疫情也是對本澳城市規劃及如何推進智慧城市的一次反思和啟發。
葉兆佳:根據現階段澳門的實況,建議充分利用財政政策手段,全力保經濟、保就業、保民生,最大程度緩和目前經濟下行壓力,為長遠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建議加大公共基建項目投資,提升行政效率、盡快體現對GDP拉動效應;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助力防疫復產,提升社會運作效率;適當調回澳門以外的財儲資金,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和流動性。
王世民:長遠而言,相對疫情的影響,澳門要面對的最大發展問題,是如何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他建議特區政府要研究支援本澳具發展潛力及抗逆性強的產業,如食品工業及製藥工業。培育有條件從事出口的製造業,以及知識、智能密集型行業,如軟件開發、寶石設計加工、創意產業等。澳門的產業發展已不能局限在現有土地上,政府應積極研究如何用橫琴作為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的延伸平台。
推動科創產業
崔世平:對擴展澳門多元產業的路向提三建議,一是醫衛和生活物資供應,希望將自救救人雙保險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選項,建議政府將醫衛用品產業納入“本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二是前瞻性的城市規劃,為多元產業提供載體;三是加快融入大灣區,力推科創產業合作,建議政府聯合本澳現有的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切入點,作為大灣區產學研一體國際研究院的首要研究路向,實現產業多元的目標。
林倫偉:現時澳門大部分的網上學習較為單向及單一,教學資源相對依賴外部,缺乏先進的互動教學模式,如網絡授課、即時反饋等,在小、幼教學中尤為凸顯。期望教青局大力推動電子教學模式的多元和革新,建議政府考慮從財政和技術兩方面,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程度學習水平的學生,支援學校直接購買或協助學校自行開發具有即時互動功能的教學平台,實現真正的“電子課堂”甚至“網絡學校”。此外,政府在抗疫專頁中,設有針對學生及家長的心理輔導熱線,當局應在社交媒體或群組中加強宣傳,讓有需要的家長知悉,獲得適切的支援。
振經濟保民生
梁孫旭:即使本澳的經濟未來或仍有一段寒冬期,但憑着特區過去二十年累積的發展成果,相信政府可善用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度過困難時期。針對疫情影響本澳經濟,希望政府有針對性地開展援企業、保就業等工作,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關懷和適切的支援措施,努力振經濟、保民生。博企作為本澳的龍頭企業,養活了數以萬計的家庭,希望能夠繼續盡好社會責任,讓社會早日回到正軌。
李振宇: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本澳經濟,不少行業從業員無工開或開工不足。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包括實施以工代賑,以保打工仔飯碗,做法值得肯定。認為政府在開展“帶津培訓”時,須善用就業輔助及培訓資源,對受疫情影響的工友或失業人士開展更多、更合乎就業市場需求的帶津培訓計劃,提升其職業技能,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邱庭彪、馮家超、龐川:根據科大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發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特區政府因應疫情對本地經濟打擊而推出一系列援助措施的滿意度很高;同時對政府就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水平的認可程度也非常高。數據反映了全澳市民對政府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各方面舉措的高度認同和滿意。
強化職業素養
李靜儀:當局提出的帶津培訓或以工代賑支援計劃,應從兩方向構思項目,一方面是主要面向已失業僱員或處於停工的自僱人士,讓其掌握第二技能和以轉業導向開辦課程,助其重投勞動市場或橫向流動。另一方面,可參考台灣地區的“充電再出發訓練計劃”經驗,針對受疫情影響下雖然無被解僱,但處於無薪假或減工時狀況的僱員及其僱主,提供培訓津貼或費用,援助從業員的同時,亦支援企業在“疫境”下保住僱員,並讓員工善用時間參與職業素養、服務素質或行業技能提升課程,甚至鼓勵考取證照,待經濟回穩時重新出發,以盡可能降低失業人數,減低僱員所受到的衝擊。
高天賜:新冠肺炎再次暴露了公共衛生上預防措施的嚴重不足。首先是傳染病大樓和離島醫院的工程延誤。經濟援助方面,認為政府的支援措施零星、重複。呼籲政府擴大支援範圍,保護不同社會階層,推出切實有效、覆蓋面更廣的措施,幫助被邊緣化的企業走出困境。
鄭安庭:雖然政府推出多種舉措,體現政府抗疫措施的科學、有力。但疫情影響下,旅客持續減少,部分中小企仍將面臨經營困難期,或無法避免出現裁員,造成員工失業的問題,希望政府對失業問題多加重視,也希望企業與僱員共度時艱。
大橋控疫堵漏
林玉鳳:本澳新增一宗輸入性確診病例,打破了保持連續四十天未有病例的“金身”,當局有需要檢視目前工作是否不足,急謀對策,堵截漏洞。在通關和醫檢方面,政府對經內地口岸入境和經港珠澳大橋入境的旅客有不同對待,對後者明顯較為寬鬆,但經港珠澳大橋回澳的外僱、旅客,乃至是澳門居民,都應該視乎情況接受醫檢及隔離,因為儘管香港並非是定義上的高發地區,但飛抵香港機場的人士,來自世界各國,因為不同地區的人防疫意識不一,不少旅客對自身感染風險認識不一定足夠,他們同時又經港珠澳大橋口岸回澳,萬一有人隱瞞行程,不作申報,當局目前的操作能否識別?
施家倫:政府積極應對疫情,受到社會高度認同及讚賞。期望政府續做好防疫工作,並嚴防外國輸入個案及制訂相應措施。政府應加大“以工代賑”支援措施,盡快出台城市總規劃、都市更新工作時間表,加快民生基礎建設;亦可通過擴大措施覆蓋範圍,讓相關行業的從業員受惠,以紓緩就業不足。並建議政府建立跨部門文件交換平台,以縮減市民親臨辦理時間,並盡快開展下一階段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工作。
宋碧琪:由澳門開始防控疫情後,最前線的醫護人員一直緊守崗位,並冒着生命危險為病患治療、檢測,展現了公務人員勇於擔當、不怕犧牲的精神。建議對在防疫抗疫工作具重大貢獻的公務人員或單位授予獎章,嘉許他們的付出。並對一些奮戰在前線多時的醫護人員,給予一次性津貼補償。並倡完善公職醫護人員的薪酬制度,增加危險津貼,加強保障醫護人員。
做好復課安排
麥瑞權:政府對外僱入境的隔離措施,使數萬名外僱逗留內地,部分本地商戶因缺乏人手而無法復業,低息貸款、減免水電費等措施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困境。倘若逐漸放寬外僱出入境措施,但外僱又未能自由往來珠澳兩地,其住宿問題如何解決?
陳虹:學校和老師現在一方面繼續做好“停課不停學”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積極為學生復課做好各項準備。希望教師們謹記習主席對澳門教育界的囑託,以愛心、耐心和專業精神,提升自身學養和教育質量,傳承中華文化,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薪火相傳,為培養特區優秀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蘇嘉豪:在疫情爆發初期,政府率先宣佈無限期停課,有助遏止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重大風險。澳門曾公佈復課需符兩大條件,並有新增個案再停課的機制,得到家長及教師的普遍認同;但後來教青局突然提前逾月劃出復課死線是四月二十日,在中山失守後,當局稱這只是“預案”,同時強調“缺席不缺勤”,變相是把復課壓力交給學生和家長。重申非高等教育學校,尤其是低年級的復課決定,必須極為審慎,宜緊不宜鬆。
建長者置換房
吳國昌:都更公司早前介紹,前海一居地段將建四千五百個暫住房及置換房單位。促請政府利用該地部分資源,建設約二千五百個長者宜居屋邨置換房,讓有需要脫困的舊樓長者交付自住單位配合,政府都市更新而交換取得相關的置換房。並督促主責部門盡快完成都更主體法制。
區錦新:樓宇滲漏水問題擾民,主要遇到兩個問題,一是“入屋難”,無法確定滲漏源頭,建議參考鄰近地區採用高清紅外線掃描、水樣本分析等科學鑑證方法,追查滲漏源頭。二是確定滲漏源後,若對方不合作,只能靠司法訴訟解決,但訴訟時間長。建議考慮推動法院設立相關專門樓宇事務法庭,專門處理滲漏水、樓宇管理及租務訴訟,回應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