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口頭質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口頭質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論區行賞結合海上遊活化內港經濟

[濠江日報] 2021.5.280

【特訊】議員陳虹口頭質詢內港的防洪及活化工作。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回應時指出,去年7月開展的「特色店計劃」,首階段便選擇在內港附近的傳統街區推行。計劃除協助區內特色店進駐內地知名生活消費平台進行推廣外,亦為該區重塑特色街區形象、營造打卡熱點,以及支持店舖線上線下聯動宣傳。此外,旅遊局今年將以片區形式重新打造「論區行賞」計劃,其中中區覆蓋內港一帶,與海上遊作有機結合,並增添特色店元素吸引客流。特區政府將會配合澳門城市總體規劃,持續發掘舊區的文旅資源和優化內港的生活和營商環境。

陳虹在口頭質詢中指出,內港的活化一方面包括生活環境的優化,另一方面包括經濟環境的活化。在落實各項治水工作的同時,當局有何措施活化內港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對在內港打造沿岸商業街、海鮮街等建議,當局會否作出研究及規劃。基於內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內涵,有意見認為可以之為試點發展海洋經濟,如「海上遊」、「漁家樂」等,以增加本澳的旅遊項目,吸引更多客流。當局對此將有何政策和措施?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回應時表示,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推動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致力優化地區營商環境,發掘具特色的社區資源,吸引更多市民和遊客走進不同社區。例如,去年7月開展的「特色店計劃」,首階段便選擇在內港附近的傳統街區推行。計劃除協助區內特色店進駐內地知名生活消費平台進行推廣外,亦為該區重塑特色街區形象、營造打卡熱點,以及支持店舖線上線下聯動宣傳。為推進本澳海上旅遊產品的多元發展,2018年起已支持業界推出「澳門海上遊」,本年新增設的媽閣碼頭將有助營運商豐富海上遊航線內涵,帶動體驗「澳門海上遊」的旅客和市民到內港一帶遊覽及消費。特區政府亦透過資助本澳社團於內港一帶舉辦濱海旅遊活動,如「休漁漁家樂」及「澳門海洋文化節」,提升旅客和市民對本澳濱海文化資源的興趣和認識,並善用社區內合適的場地舉辦社區旅遊推廣活動,以及將「澳門光影節」的活動地點延伸至關前正街及康公廟前地,藉此引客入區遊覽,帶動區內經濟發展。在助力中小企發展及改善中小企經營狀況方面,特區政府已實施一系列包括財政支援的措施。此外,透過「中小企業安裝防浸升降台資助計劃」、「中小企業安裝防洪門及水泵資助計劃」,協助本澳低窪地區的商戶提高防災防浸能力,減低商戶的損失。重新打造論區行賞路線旅遊局局長文綺華透露,當局計劃在今年以片區形式重新打造「論區行賞」,包括中區、望德堂區、氹仔及路環4個片區。其中中區將覆蓋內港一帶,與海上遊項目有機結合,融合司打口附近景點作打卡點,並增添特色店元素引客。她指出,2020年連同「心出發.遊澳門」計劃,約4.8萬人次參與海上遊,其中旅客佔9,200多人次,反映海上遊取得一定成效,希望於7至8月可將海上遊元素加入澳人食住遊。海事及水務局海域管理廳廳長林純補充,「媽閣碼頭」第一季已投入使用,現時開放予公務船使用,同時具備條件予海上遊作上落客之用。在推動海上遊方面,當局作出海上客運行政法規修改,讓內地及港澳船舶也可於澳門航線航行,即內地及香港也可以來澳海上遊,以促進澳門及大灣區的海上遊發展。經科局局長戴建業表示,局方對內港一帶的活化工作「因材施助」,就社區原本條件進行適度支援。近期留意到旅客對該區興趣提高,到社區消費有所幫助,未來視乎條件聯合其他部門協助社區發展。另外,就多位議員關注的內港基建問題,工務局城規廳廳長麥達堯回應指,總體規劃草案中提出建議在內港沿岸適度優化海岸線,建設融入防災減災元素的沿岸商業街暨水岸公園,鼓勵餐飲零售等商業活動,並構建海濱長廊。由於內港土地空間緊缺,希望透過土地複合方式,利用沿岸空間開設交通擴容條件,改善澳門半島西側的交通連接,透過便捷的交通配套,為內港經濟注入活力。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正研機制提供優惠條件 政府擬引四範疇領軍人才

[澳門日報] 2021.4.14

【本報消息】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政府有意設立可行且與鄰近地區相似的人力資源引進機制,希望架構盡快出台諮詢,諮詢後再立法。在健康、金融、科技、文化四個範疇內有不同的領軍人物來澳。至於人口老齡化,他稱目前出生率下降,要鼓勵居民生育,否則人口結構將會失衡,問題嚴重。

高端人才助新產業

議員李振宇詢問經濟適度多元,人資培養有何規劃?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當局已檢討人力資源引進機制,認為值得改革。人才發展委員會已按照政府提出人力資源改革結構的建議討論,希望設立可行且與鄰近地區相似的人力資源引進機制。人才委正分組討論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列出引進機制架構,再研究和落實。

賀一誠表示,這不是技術和操作的人力資源,而是高端人才引進和培訓,引進了才有新產業。希望引進人力資源架構盡快出台諮詢,諮詢後再立法。在新產業上,如大健康、金融、科技、文化四個範疇有不同的領軍人物來澳。

缺優惠人才無興趣

現時社會的矛盾部分源於產業單一以及博彩業調整期。政府已看到問題,並有信心解決。鄰近地區引進人力資源有很多優惠和吸引的條件,如果無優惠條件,人才對澳門無興趣。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澳門要做債券市場原因是當中牽涉核數師和會計師以及相關的文員等,連帶影響很多行業和配套生態鏈。

議員陳虹詢問規範未成年人飲酒及人口老齡化。賀一誠表示,政府去年第四季已公開諮詢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飲酒的制度,社會普遍認同立法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飲酒,以及有必要控制酒精飲品的銷售等,政府會盡快立法。

鼓勵生育平衡人口

賀一誠稱,按照去年的出生率只達千分之八點一。以往每年有六千多個嬰兒出生,去年只有約五千五百個。如每年出生率都降,青少年群體會不斷縮少,所以要鼓勵生育,否則人口結構將會失衡,問題嚴重,甚至基礎教育都會出現問題。認因房價太高影響適婚男女的生育意慾,故未來公屋興建是否需加兩房或三房單位值得探討。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家傭問題"外僱法"難鬆綁 李司倡聘內地家傭

[澳門日報] 2021.3.31

【本報消息】議員陳虹、黃潔貞均就疫情下,出入境政策對家傭市場的影響問題提出口頭質詢。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有關現時社會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居民,難以進入本澳取得外僱逗留許可從事家務工作,以及已離職的外僱難以返回原居地的問題,均是源於防疫措施。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地均實施不同程度的防控措施及臨時出入境限制,澳門亦不例外。隨着疫情發展變化,有關措施及限制將會適當調整。

李偉農指出,自三月十六日起,容許不擁有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居民身份的非本地居民,只要持有外交公署發出的赴內地簽證,由澳門前往內地後在該簽證有效期內返回,以及入境前廿一天未曾到過內地或澳門以外的地方,可入境澳門。對於擬來澳取得外僱身份的非本地居民,除須遵守相關的防疫措施外,亦須符合"外僱法"的相關規定。

內僱配額無限制

另一方面,需要聘請外傭的僱主,亦可考慮申請聘用內地家務工作僱員的許可,有關配額數量並沒有限制。內地輸澳家政人員的來源地區已增加至廣東、福建、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及貴州共九個省份及自治區。政府一直與內地相關部門保持緊密的溝通及聯繫,為本澳居民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至於外僱滯留本澳或衍生治安隱患。治安警察局居留及逗留事務廳代廳長黃劍虹指出,截至三月廿六日,專門運送外籍人士返回原居地航班共四十一班,共協助了四千六百三十九名外籍人士回原居地。

家傭培訓方面,勞工事務局長黃志雄表示,自一二年開始,勞工局推出"家傭培訓計劃",至今年三月累計培訓三百六十四人,新一期課程將於九月中旬舉辦;勞工局亦有派員到珠海為內地輸澳家政人員培訓,有九百八十人參與。

多位議員認為,政府的回應未能解決問題,由於去年十月生效的"外僱法"修訂案為欲來澳工作的外籍人士,以及離職的外僱再搵工設下不同限制,多位議員建議當局"鬆綁",如允許持以工作為目的入境憑證的外籍人士接種疫苗,滿足入境內地的簽證政策;又或向因疫情一直滯留本澳的外僱,批出臨時工作許可。

外僱入境打疫苗

李偉農則重申,將積極與內地省份尋求合適內地家政人員來澳,亦認同探討由家政公司提供服務,釋放本地勞動力。黃志雄則引述衛生局指出,衛生局有計劃為本澳符合資格人士分階段接種疫苗,將與治安警察局對接,下一階段允許持有以工作為由的入境憑證的外籍人士,有序接種疫苗。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陳虹指不少居民反映聘內地家傭費用高 問有何措施解決外傭緊缺

[華僑報] 2021.3.3

【特訊】立法議員陳虹指出,因應本澳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部份都是雙職家庭,不少家庭均需要聘請家傭來照顧家中的長者、幼兒及家務工作,家傭成為不少家庭的剛需。為配合防疫需要,政府在去年三月推出了限制出入境的措施,對於來自內地以外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非本地居民不得從其他地方進入澳門境內,加上新的聘用外地僱員法生效,規定已終止勞動關係合同的外地家傭想重新工作,必須先離境再入境才能辦理藍卡,導致本澳家傭供求失衡,對不少雙職家庭造成困擾。

 由於外籍家傭緊缺,當局建議僱主聘請中國家傭,但中國家傭要求的薪金、待遇、工作環境較高,例如薪金起步要澳門幣七千元以上,要求獨立的居住房間等,較聘請外籍家傭的費用高出較多,一般家庭難以負擔,降低了聘用意欲。

 有僱主反映,在職家傭要求更高待遇或加薪,僱主生怕家傭離職,只能盡量滿足家傭提出的要求,甚至對其不佳的服務質量也只能忍氣吞聲。儘管當局向困難家庭提供照顧幼兒和長者的友善支援服務,但還有不少輪班工作的家庭需要二十四小時的照顧服務,現有措施未能滿足這些家庭的急切需要。她收到不少相關求助,希望政府能予以關注,推出措施紓緩家庭的照顧壓力。

 此外,疫情下不少外僱約滿或離職後未能返回原居地,出現滯留本澳的情況,他們沒有工作收入,生活壓力大,增加了本澳的治安風險。而僱主對如何履行支付外傭返回原居地的交通費,以及外傭留澳期間,僱主是否需承擔責任等問題也存有疑問,希望政府予以關注及解決。

 為此,她提出以下質詢:

 一、針對疫情期間家傭市場出現的人力資源緊張及服務質素參差的情況,政府有甚麼具體的應對方法?在防疫許可的條件下,是否可逐步分批開放部份國家或地區的外地家傭進入本澳?

 二、現時聘請內地家傭的門檻較高,當局會否考慮擴大內地家傭輸入源,吸引更多內地居民來澳從事家務工作,提高配對成功率,以協助有意聘請內地家傭,尤其是需要輪班工作、長期需要家政服務的家庭?

 三、據了解,現時仍有逾千外僱滯留澳門,當局如何協助外僱盡快返回原居地?滯澳外僱對本澳治安造成隱憂,當局有何應對的措施?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政府研未來三年醫療人手需求

[澳門日報] 2020.10.30

 

【本報消息】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政府正進行《澳門醫療專業人才需求預測研究》,向公、私營醫院,以及獲資助提供治療或訓練服務的學校和機構等,收集目前及未來三年的醫療人才需求預測,將由人才發展委員會整理分析,預計於明年初完成。

精神科設門急診

議員陳虹口頭質詢時關注居民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服務,以至相關的人才培養。歐陽瑜表示,本澳的精神健康服務可及性高,居民無需轉介便可於塔石、筷子基、黑沙環、海洋花園、湖畔嘉模或青洲衛生中心取得心理保健門診服務。同時,資助非牟利機構在社區提供免費的心理服務。今年首三季,精神科專科門診的初診平均等候日數約十八日,倘有需要居民更可前往急診取得廿四小時的緊急精神科服務。此外,社工局正資助三間日間康復中心,提供約五百個服務名額,為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提供各種康復服務。

積極培養治療師

至於人才培養方面,歐陽瑜表示,各類治療師已由二○一四年約二百名增至去年約三百六十名,增幅約八成,其中語言,心理和職業三類治療師數量約佔五成四,顯示本澳近年已積極培養治療師。

首九月56人自殺

另外,有議員關注疫情下的自殺個案數據。衛生局長李展潤表示,今年首九個月的自殺個案共錄得五十六例,較去年同期增加八例。當中,因慢性病及生理疾病自殺個案增加六例,呈明顯增加;而因精神病自殺個案僅增加一例;今年亦首次錄得因財政問題而自殺。

另外,去年因賭博而自殺的個案錄得十例,當中外地遊客佔七例(今年下跌至五例)。

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陳虹促支援居民疫下抗壓

[澳門日報] 2020.8.26

【本報消息】議員陳虹表示,根據衛生局有關澳門自殺死亡的監測結果,今年第一季錄得十七例自殺死亡個案,當中本澳居民十五例、非本澳居民兩例,自殺死亡數較去年同期增加兩例。疫情期間,本澳發出多起風化、家暴案件,自殺案有所增加,雖然不能因此斷定與疫情有關,但也應引起足夠警惕。隨着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加上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及反覆性,居民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焦慮和精神壓力等心理問題,必須得到充分關注和及時疏導,當局應持續做好疫情期間和疫後的心理健康防護工作。

陳虹稱,疫情發生後,政府注意到居民在抗疫期間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推出支援措施,也加強宣傳教育。但據社服界表示,本澳居民的心理防護意識相對薄弱,高齡長者、長期病患者、殘疾人士、家庭照顧者等弱勢群體,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更弱,亟需當局加強關注和支援。此外,本澳的心理諮詢師、治療師等專業人手不足,雖然本澳有語言治療師的學士學位課程,政府亦有引入外地治療師,但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她提出口頭質詢,要求當局交代在精神衛生服務上設"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合作機制,並設立社區精神科服務隊的效果,有何措施使社區和學校的心理支援服務機制更牢固?如何加強本地培養心理及精神健康人才?又會否考慮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引進力度,並吸納海外回流人才?如何加大心理治療師及相關輔導人員的專業水平?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堆填區海泥滿瀉暫停運作一週

[濠江日報] 2020.7.31

【特訊】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昨在立法會回應議員陳虹及林玉鳳口頭質詢時表示,受離島醫院工程及私人工程影響,堆填區海泥量大增,澳門機場附近的堆填區有部分海泥"滿瀉",暫停運作1週,日後可能會對海泥設數量限制。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補充表示,當局將利用暫停運作的1星期時間,處理已積聚海泥,恢復運作後暫時限制一定數量,同時加大運輸能力,加強管理,下一階段會慢慢恢復正常情況。
立法會昨日舉行口頭質詢會議,議員陳虹及林玉鳳關注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對回收業支援措施及建築廢料堆填區飽和等環保問題。陳虹指,2019年澳門城市固體廢物量達55萬-噸,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每日為2.24公斤,較鄰近地區多個城市高,當局有何措施實現在2026年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減少至1.48公斤的減廢目標?當局如何加強環保和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教育力度。林玉鳳指,2019年本地固體廢物回收率為16%,較上一年下降了5.3%,城市固體廢棄物總量年增5%,建築廢料堆填區日見飽和,促政府改善垃圾回收率下降問題,考慮加強對回收業的支援,發展本地循環再造產業。
列席會議的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澳門城市固體廢物量較多,一部分原因是訪澳旅客很多,去年本澳平均每日處理1570噸家居垃圾。至於建築廢料堆填區嚴重超負荷問題,羅立文透露,受離島醫院工程及私人工程影響,堆填區海泥量大增,澳門機場附近的建築廢料堆填區在兩星期前曾有部分海泥"滿瀉",情況令人擔心,政府隨即暫停堆填區運作1週,日後可能會對海泥設數量限制。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補充表示,現已改變處理海泥方式,由直接堆在建築廢料堆填區,改為傾瀉入臨時坑,透過駁船運到海域拋泥區拋填,由於措施是臨時性,每日處理能力有限,一時間無法消化大量海泥,當局將利用暫停運作的1星期時間,處理已積聚海泥,恢復運作後暫時限制一定數量,同時加大運輸能力,加強管理,下一階段會慢慢恢復正常情況,呼籲大家不用擔心。
譚偉文稱,建築廢料篩選設施方面,第一期工程的選址土質改良工程將在今年底完成,及後馬上開展興建工作,預計一年至年半建好,全面投入將惰性拆建物篩選。現時每日垃圾收集量約1200噸,當局計劃未來在當中篩選約300噸可燃混合建築廢料,運往焚化中心焚化,減低堆填區壓力。此外,建築廢料堆填區內設有舊傢俬翻新中心,若收到不太壞的傢俬會翻新修復,提供給慈善團體及環保局轄下設施重用,未來亦希望推廣至政府各部門。
擬明年禁止輸入發泡膠餐盒
至於垃圾分類回收工作,譚偉文表示,現時設於街上的回收設施,只要有一人不按規定放置了有污跡的回收物,該設施的回收物就無法回收成功;當局從兩方面開展有關工作,一方面邀請高層大廈參與乾淨回收計劃,提高回收成功率,至今已邀請了170棟大廈參與;同時透過環保fun計劃及增加回收網絡,將環保氛圍推廣出去,讓大家共同參與乾淨回收。此外,透過綠色學校夥伴計劃,將環保意識帶進校園,目前已涵蓋本澳九成學生,希望與學校及社區共同推動垃圾分類回收,增加回收率。
其次,政府會從廚餘著手減廢,譚偉文指,廚餘佔本澳每日生活垃圾量約四成,工商業廚餘比例高於社區,有利於中央收集,2017年已構思推動在建築廢料堆填區興建中央廚餘處理設施,初步設計及環評已"七七八八",爭取明年招標興建,預計第一期投產後每日可處理約二百噸廚餘,旁邊會同時建油脂廢水處理中心。此外,譚偉文表示,將分階段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計劃明年禁止輸入發泡膠餐盒,正著手諮詢相關部門意見,至於其他的餐具,當局亦會研究。
至於對回收業支援措施方面,譚偉文表示,回收業與環保局及政府是合作關係,共同推動回收工作,當局關注回收業運作情況,2018年底推出回收業設備及車輛資助計劃,並於去年延長一年,資助項目增加至29種,資助金額提升至300萬,讓回收業增加競爭力,為澳門貢獻更多。雖然去年回收紙等價格下降很多,但相信不會長期這麼低,當局亦會考慮其他扶持措施協助業界。
有議員關注膠袋收費工作成效,譚偉文表示,膠袋收費法律推出後,由商戶自行收取有關費用,認為對推動法律具積極作用,明白社會有不同聲音,質疑商戶從中獲益,政府思考構建一個平台,讓商戶將收取膠袋費用捐贈給予社會,早前有商戶將收取膠袋費捐贈給公益團體,涉及金額43萬,當局希望透過這些活動,消除市民對商戶的誤解,同時當局會向捐贈款項的商戶致送榮譽狀,以表彰商戶為環保做出貢獻。他稱,去年當局開展一項家居垃圾成份分析的研究,原計劃今年中進行第二次分析作為對比,但因疫情影響,考慮本澳經濟活動變化影響分析結果,故此將分析研究延後至年尾,若經濟恢復將馬上做,以便市民客觀了解膠袋收費工作成效。
譚偉文認同需要加強對環保宣傳,當局與旅遊局及旅遊業團體保持密切溝通,與博企每兩個月舉行例會,共同探討推動減廢工作,如推動博企減少樽裝水方面,對比2019年及2018年,六間博企減少1500萬個膠樽。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指居民對垃圾分類回收意識不足 陳虹質詢如何加強教育力度

[華僑報] 2020.7.8

【特訊】議員陳虹對垃圾分類回收力度不足提出口頭質詢。
 她表示:二0一九年澳門城市固體廢物量達五十五萬公噸,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每日為二點二四公斤,較鄰近地區多個城市為高。澳門產生的固體廢物量多,且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成效不彰,不利於環保工作的開展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特區當局於一九九九 年底開始推廣垃圾分類回收計劃,在各區設有三色分類回收桶「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在學校、社團、商業機構、社區、大廈、政府部門等地方推動垃圾分類回收。在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方面,近年當局陸續推出「環保Fun廢物回收計劃」、「廢舊電池收集計劃」、「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劃」、「綠色學校嘉許計劃」、「澳門環保周」等項目,以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垃圾分類回收。
 但是,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0一九》顯示,本澳廢物資源回收率為百分之十六點八,較二0一八年有所下降。居民自發源頭減廢及分類回收的意識不足,很多時見到居民未把垃圾分類就投入三色回收桶中,有些雖然分類投放,但未按相關的要求進行處理,例如鐵罐及鋁罐沒有倒乾洗淨再按扁;塑膠瓶沒有撕開包裝紙和扭開瓶蓋,再倒乾洗淨按扁;紙類也沒有拆掉圖釘、膠紙和光面的封面及封底,再分類紮好。更有甚者,把三色回收桶當成狗糞箱,還出現直接把垃圾丟棄到三色桶旁邊的現象。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在澳門推行超過二十年,但成效仍然未如理想,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值得當局和全社會認真檢討總結,謀求對策。
 為此,她提出以下質詢:
 一、《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二0一七至二0二六)》目標是在二0二六年,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二0一六年的每日二點一一公斤減少約三成,即每日一點四八公斤。就現時本澳的情況看,似乎難度頗大,當局對實現減廢目標將有何具體措施?會否仿傚「膠袋收費」政策,逐步建立「固體廢物收費」制度,推動生活垃圾徵費立法,以促進全社會減少垃圾製造量?
 二、回收業界表示,本澳回收網絡配套不足,當局對回收業的支援措施收效不大,現時澳門的回收業不斷萎縮,生存困難。當局將如何完善回收網絡配套,推出具實效的業界支援措施,提升回收成效?
 三、 去年本澳某社團的調查報告顯示,有七成六受訪者會混合處理家居垃圾,不足六成人認為需分類,可見本澳居民的垃圾分類回收意識嚴重不足。當局將如何加大環保和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教育力度?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兩年內增兩長者中心百五宿位 中央院舍平均輪候年半

[澳門日報] 2020.6.13

【本報消息】本澳安老院舍宿位長期供不應求。議員李靜儀、陳虹質詢政府安老院舍宿位規劃。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昨表示,目前全澳有廿二間長者院舍共約二千四百個宿位。今、明兩年將再增加兩間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約一百五十個宿位。社工局補充,目前輪候中央院舍宿位長者約一千名,平均輪候時間為十八個月。
研增康復者病床
歐陽瑜表示,今、明兩年將新增兩間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其中位於下環的社服設施將提供約一百個宿位,而筷子基的設施則爭取明年投入運作及提供逾四十個失智症長者宿位。兩中心將提供逾一百三十個長者日間護理名額,支援體弱長者需要。經治療後的長者,需要時間康復,政府正研究增加康復患者床位。離島醫院計劃有三百個床位,加上原有床位,共約五百七十個床位。
租賃住長者公寓
有議員關注長者公寓進度。歐陽瑜介紹,政府計劃在黑沙環P地段建長者公寓,提供約二千個單位。長者公寓初步構思以具有一定經濟條件,而且需要得到照顧、現居唐樓的長者為對象,藉此改善生活環境。與此同時,考慮到長者公寓需具有一定流轉性,以便能夠惠及更多有需要長者,將採取租賃方式入住。
目前,長者公寓已進入研究設計階段,並開展有關專項法律籌備工作。包括准入條件、租金訂定、管理模式安排等。此外,公寓設計亦會將樂齡科技和無障礙設置融入其中,而裙樓部分也會設置長者支援服務設施,期望讓長者獲得適當支援和照顧。未來長者公寓落成及投入使用後,政府將視乎社會對長者公寓需求,適時調整相關政策。初步構思長者公寓將設有裝修及簡單設施,方便好快安排長者入住。
長者社屋千五個
議員李靜儀建議面對不同長者人群推出不同計劃,如對沒有房屋、經濟薄弱的長者推出長者社屋。房屋局公共房屋廳長陳華強介紹,現約有一千個長者社屋單位,台山中街公屋項目亦是長者社屋項目,提供約五百一十個單位,即合共約一千五百個長者社屋單位。而社屋具有流轉性,相信能滿足需求。
被問及預留興建長者設施的土地。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稱,新城A區已預留兩幅八千平方米土地用作興建社區設施,加上A區大部分為公屋,在群樓間已預留空間作長者服務設施。當局剛開展P地段長者公寓的規劃工作,因項目較大,現階段會先集中處理好這個項目,並視乎長者公寓成效,再考慮在其他區域預留用地。
長者抗拒逆按揭
施家倫追問逆按揭計劃。歐陽瑜表示,逆按揭研究初稿已交給社工局,不少長者居於唐樓、面積較少,價值不高;加上較為抗拒逆按揭,逆按揭應面向四十至六十歲的居民推廣更為有效。待完成報告後將對外公佈。
另外,歐陽瑜表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社工局已委託專業機構開展"澳門特區長者生活狀況及長期照顧服務需求"研究,目前已完成各項資料搜集、意見收集等調研工作,現正進行資料整理及分析,預計可於六月底完成。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衛局擬推人工智能助早療服務

[澳門日報] 2020.4.1

【本報消息】議員陳虹口頭質詢早療服務具體規劃。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回覆表示,衛生局計劃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早療輔助系統,爭取早日應用於兒童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服務,既解決語言治療師不足的問題,更可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兒童康復訓練。
購買服務增供應
歐陽瑜指出,社工局透過財政及技術輔助,支持營運中的四間早療服務設施,為發展障礙兒童提供早期訓練、專業治療、暫托服務、家長培訓及家屬資源等服務。當局會在短期內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增加語言治療服務的供應,並透過未來兩年新建兩間和遷建兩間早療服務設施,合共增加超過二百個服務名額。
系統需要在地化
歐陽瑜坦言本澳治療師短缺,特區政府與理工學院合作,一七年至一九年開辦三屆合共六十位語言治療師的課程,首屆將於明年畢業,即今年至明年期間是較辛苦的過渡期。之前部分香港治療師因香港推出新計劃,已吸納返港,故本澳希望利用高新科技,提供更多服務予有需要的兒童。
兒童綜合評估中心主任戴華浩表示,本澳一直探討人工智能扶助早療服務的可行性,已與廣州暨南大學及華南師範大學的語言學專家、康復專家思考開發,內地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系統。但由於是普通話,需研究在地化的工作,而首期是語言治療,職業治療需要硬件,之後會推行。據統計,去年語言治療師有二十八人,今年有三十二人,比例仍然很低。
自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和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成立以後,輪候時間較過往大大縮短,現時平均輪候評估的時間為三周內,平均職業和語言治療的輪候時間為兩個月內,嚴重個案則安排立即治療。
至於有議員關注照顧者津貼,歐陽瑜表示,特區政府不斷研究照顧者津貼,檢視先導計劃範圍,會先做有急需的人士,一旦研究好會盡快公佈。

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需考慮就業配額制市場成效 社文司長:檢視殘疾人就業資助

[澳門日報] 2020.1.15

【本報消息】議員陳虹口質關注殘疾人士就業問題,問當局何時開辦第三期的“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立法會口質上回應稱,社工局現正開展長者範疇的社會企業計劃,新一期的“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將待長者範疇計劃完成申請後,在本年內一併檢視,並適時公佈未來工作安排。
陳虹口質指出,本澳社企數量少,營運遇到不少困難,包括難覓地點、租金昂貴,問當局有何措施援助社企?
歐陽瑜表示,社工局過去幾年推出兩期的“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支持社會服務機構開辦社會企業,協助殘疾人士融入公開就業市場。
平衡社企資助額
成功申請兩期計劃的社會企業項目,至今經營狀況良好。社企雖同樣面對人資、舖租等挑戰;但只要經營得法,亦能成功開拓合適的商業模式,創造社會價值。
歐陽瑜稱,綜觀世界及鄰近地區,行政當局對社企的發展輔助,一般都以提供起動基金、經營培訓等措施為主,各地政府甚少向社企,提供經營場所或持續的經濟支持,以免社企出現過度依靠公共資源的長期扶助,以致在政策上過度傾斜,而對其他同樣面對經營問題,尤其是中小企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她又指出,已獲公帑資助的社企,在品牌與商譽方面存在競爭優勢,如現有不少部門或私人企業均對社企的產品或服務,在競投方面採取加分以至優先的待遇。
議員梁孫旭問政府會否修法鼓勵政府部門及大型博企,透過配額制度,聘用殘疾人士。
有序發殘疾津貼
歐陽瑜引述世衛二○一一年發表的“世界殘疾報告”,指出實施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度的情況未如理想,故世衛並沒有建議實施配額制度,部分國家甚至取消配額制。她表示,實施配額制有一定反效果,澳門若要引入,必須小心考慮。
陳虹、宋碧琪、梁孫旭關注殘疾人士就業後,殘疾津貼會逐步扣減,會降低殘疾人士就業意慾。社工局代局長韓衛表示,澳門對殘疾人士提供的各類援助,在鄰近地區屬相當高的水平。如不論殘疾人士是否就業,每年均會發放殘疾津貼。
社保殘疾金並非工作就即時扣減,而是工作九十日後才扣減。援助金則有十八月的豁免期,首三個月不扣減,其後視乎其工作收入逐步扣減。韓衛提到,近年有不少殘疾人士的就業薪酬水平不錯,有部分殘疾人士甚至任職社工、手語翻譯員等專業工作,並有向上流動機會。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陳虹問推動企業聘用殘疾人措施

[市民日報] 2019.1.3

【本報訊】立法議員陳虹關注殘疾人士的就業問題,問當局提升企業聘請殘疾人士措施。陳虹在口頭質詢中表示,全世界現有65億殘疾人士,約佔世界人口的10%,世界各國對殘疾人士的權利保障和支援工作愈來愈重視,聯合國於1992年起訂立每年12月3日為國際殘疾日。澳門領取殘評證人士超過1.4萬人,殘疾人口佔澳門總人口的2.1%。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2008年8月31日起在中國(包括澳門)生效,澳門特區政府一直以來重視殘疾人士的權益,在「社區為本,參與共融」的方針引領之下,為殘疾人士制訂包括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以及就業服務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成績。
殘疾人士不僅需要社會關心和幫助,更需要融入社會、參與社會,體現自身的價值。不少殘疾人士擁有工作能力,對就業有實際需求。當局為此推出了「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鼓勵殘疾金受益人就業先導計劃」、「優秀殘障僱員嘉許計劃」、「聘僱殘障人士僱主嘉許計劃」、聘用殘疾人士的稅務優惠等措施,但現時殘疾人士就業率仍然偏低。殘疾人士就業後,便會失去殘疾金等經濟援助,雖然當局表示在首3個月至6個月不會扣減津助,但其後會按比例逐步扣減。殘疾人士日後若失業可再申請重領相關津助,但程序比較繁複。要提高殘疾人士就業的誘因,當局須對現有各項支援措施進行檢討,多聽殘疾人士及僱主等的相關意見,優化行政程序,鼓勵更多企業聘用殘疾人士工作,讓更多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士投入職場,營造和諧、共融的工作環境。
為此,她提出下列質詢:
一、現時本澳殘疾人士的就業狀況如何?如何增加殘疾人士對就業市場的認識,並提升企業對殘疾人士就業能力的了解,推動不同行業的僱主聘用殘疾人士?
二、2010年,當局以先導計劃的方式,舉辦了第一期《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2014年又舉辦了第二期。澳門社會企業數量少,營運遇到不少困難,當局有何措施扶助社會企業解決諸如營運地點難覓、租金昂貴等問題?何時會開辦第三期的《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口質特殊教育法修訂工作進展 陳虹:創設無障礙校園

[澳門日報] 2019.11.12

【本報消息】議員陳虹提出口頭質詢,要求當局交代《特殊教育法》現時的修訂工作進展及修法重點。同時,當局有何措施加大對特殊教育的資源和教育用地的投入,為特教生、小班生、融合生設置更多學習配套?對暫時未有條件開設融合教育的學校,當局有何支援措施,吸引學校加入融合教育計劃?如何加強對特教生的持續教育支援,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和競爭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投身社會?
融教學生近千五人
陳虹表示,確保每位學生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是社會的共識,也是教育當局努力的方向。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對提升澳門的教育公平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據統計,二○一八∕二○一九學年全澳特殊教育學生有八百二十一人,融合教育學生有一千四百八十人,實際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能不止這個數目。本澳特教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其中最急需解決的是修法的問題。目前沿用的第卅三∕九六∕M號法令《特殊教育制度》已不能有效地配合現時特殊教育的需求及未來的發展,為完善特殊教育制度,當局於一五年對《特殊教育制度》進行公開諮詢,但至今四年過去了,特教法仍未完成修訂。特教孩子需要及時得到法律、資源和措施上的支援,修法越遲,對特教孩子越不公平。
系統培養專業特教
陳虹提到,現時特教學校的土地資源匱乏,有特教學校座落於商業中心,學生活動空間嚴重不足,影響教育質量。融合教育方面,因應每位學生不同的教育需要,一般學校需要投放更多的資源,除要創設學校無障礙校園環境和建設專業的教師隊伍外,還需要有足夠的治療師、心理輔導員和社工等專業人員。現時本澳的特教師資主要來源於外地回流和在職進修。為增加資源教師的數量,當局推出三十六小時的“融合教育證書課程”和一百小時的“資源教師培訓課程”,只要教師修畢課程就可成為合資格的資源教師,但這只能是暫時性的做法,長遠來說,必須系統培養更多專業性過硬的特教教師,才能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的教育質量。現時還有不少學校因條件或師資問題而沒有開設融合教育,怎樣在軟件和硬件上加強對學校的支援,需要當局多想辦法。

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推行照顧者津貼需時長久 政府考慮推「先導計劃」

[力報] 2019.8.7

立法會議員陳虹在昨(6)日的立法會口頭質詢會議上關注照顧者津貼落實情況,她表示照顧者津貼對於有需要的家庭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質疑政府指需時三年才能實施,影響有需要家庭。另外立法會議員林玉鳳同樣關注有關議題,多位議員提出希望政府可以考慮設立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既解決有需要人士的燃眉之急,也可為未來工作做鋪墊。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回應表示,照顧者津貼與其他臨時性措施有不同特點,必須有嚴謹、合理和公平的標準,需界定誰是照顧者、誰該被照顧及需要照顧的程度等因素,以至政策的准入安排、追蹤和評估照顧者情況與成效,跟進和監管的法律和行政安排等,還要透過社會討論凝聚共識,確定公帑能夠應用在有需要的照顧者。他認為雖然照顧者津貼不宜採取短期措施的方式進行,但會考慮實行「先導計劃」,之後會與有關部門再作討論。
社工局局長黃豔梅表示,當局已加快處理關於照顧者津貼的工作,「已經係好努力底下希望?三年內可以完成到,因為任何一個牽涉長期福利?措施,需要有立法程序,也會在裡面加快推進」。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黃穗文稱不存在使用率偏低 氹碼頭拓灣區海空航線

[澳門日報] 2019.3.29

【本報消息】氹仔客運碼頭被指大材小用,海事局長黃穗文指不存在使用率偏低,大灣區發展將有助氹仔客運碼頭開闢灣區城市新航線,配合輕軌及機場發展為海陸空樞紐;民航局長陳穎雄表示直升機場可望明年底搬遷到北安,日後發展灣區航線。
議員質大材小用
立法議員陳虹昨日在立法會口頭質詢中指出,受港珠澳大橋開通影響,氹仔客運碼頭及外港碼頭的旅客量均下跌,設計上每日可以處理四十萬遊客的氹仔客運碼頭大材小用,她關注當局如何吸引更多遊客通過氹仔客運碼頭入境澳門,以及會否研究開放部分區域作為機場使用。
海運客跌四分一
黃穗文指氹仔客運碼頭自啟用以來,無論港珠澳大橋開通前後,使用率均佔本澳市場份額的百分之三十五,八個泊位均有船停泊,不存在使用率偏低問題。最近新增的海上遊航線有利用現時的多功能泊位,海關、海事局等船隻均有需要利用氹仔碼頭靠泊。
自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本澳整體海上客運量下降約百分之二十五,兩個碼頭情況相若,現時在氹仔碼頭出入境旅客每日約一萬七千人次,船班約一百二十班。她強調現時深圳的航線約有百分之十四客量的上升,往返福永、蛇口的航線均有增加航班及旅客量。氹仔碼頭的海上客運仍有優勢,隨着大灣區發展,已有船公司計劃開拓大灣區城市的海上客運航線,目前正與本澳溝通中,加上鄰近即將投入運作的輕軌站、國際機場等設施,將會作海陸空的樞紐。
機場擬通氹碼頭
陳穎雄指出,國際機場與氹仔客運碼頭有設置海空快速通道的概念,客人可以不用入境本澳而直接往返候機大樓與碼頭禁區。由於連接通道直達禁區,目前短期的發展正興建連接機場禁區及新城E2區的天橋,預計二○二一年可以建成,旅客可以直接在碼頭辦理登機手續及進入機場禁區。長遠規劃日後將延伸候機大樓至接近客運碼頭方向,將設有專道直接進入機場候機樓。北安直升機場爭取明年底使用,屆時將搬遷現有外港直升機場。目前本澳直升機只能到達內地的國際機場,內地正更改航空安排,直升機有條件作為出入境口岸,已有內地航空公司準備發展蛇口口岸,預計未來直升機受惠於大灣區概念,在珠三角的服務將蓬勃發展。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陳虹冀提升氹仔碼頭利用率

[大眾報] 2019.2.26

【特訊】議員陳虹提出口頭質詢稱,氹仔客運碼頭於2017年6月1日正式啟用,碼頭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造價達38億元,每日最多可以處理40萬旅客。但是,氹仔客運碼頭營運至今,出入境旅客人次相對較少,令人有“大材少用”之感。
2018年經海路入境的旅客同比減少7.8%至10,355,396人次,當中從外港客運碼頭(6,109,199人次)及氹仔客運碼頭入境的(4,246,197人次)分別下跌11.3%及2.3%。 2019年春節期間,氹仔客運碼頭人流較少,比2018年同期下降20%左右。 氹仔碼頭旅客量越來越少,有意見認為一定程度上受港珠澳大橋開通的影響,將來隨著大橋措施的逐步完善,料必經港珠澳關口出入境的旅客人數將進一步增加,氹仔碼頭口岸的使用狀況將受到更大挑戰。如何使氹仔碼頭物盡其用,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當局須作進一步的評估和研究。
擴充氹仔客運碼頭的功能大有研究空間,能否把其中一部份闢作其它用途,值得當局和社會思考。澳門機場2018年旅客量突破826萬人次,航班量超過6.5萬架次,分別比2017年同期增加15%和12%。為配合機場未來的發展以及旅客量持續上升,澳門國際機場已於2018年底展開客運大樓南面擴建設計及建造工程,以增加客運大樓的旅客候機空間。 從發展趨勢來看,澳門機場需要更大的空間供航機和旅客使用。因此,實現氹仔客運碼頭多元運作,提升碼頭建築物的利用率,有待當局作出長遠規劃。
為此,她提出下列質詢:
1.氹仔客運碼頭的使用率偏低,現時的情況如何?
2.面對取道海路入境的旅客人數的下降,尤其氹仔客運碼頭受各方因素影響較大,當局對氹仔客運碼頭會不會有新的定位和規劃?有何措施吸引更多遊客通過氹仔客運碼頭入境澳門?
3.如何提升氹仔碼頭建築物的利用率?澳門國際機場與氹仔客運碼頭毗鄰,有意見認為可以研究開放碼頭部份地方予機場使用,當局對此會否作出研究?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友誼圓形地交通樞紐仍研究 考慮其他連接點疏導交通

[濠江日報] 2019.1.30

【特訊】立法會昨日舉行口頭質詢會議,多名議員關注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友誼圓形地及附近一帶的交通改善措施。列席的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因現時要檢視整個區的情況,因此友誼圓形地交通樞紐現時仍在研究階段,暫沒具體細節可交代,他又透露現時仍在研究其他連接點,整體疏導區內交通。
議員梁安琪和陳虹口頭質詢中關注東方明珠友誼圓形地交通整治工程方案時間表,在整治工程未完成前,當局有何措施疏導該區交通擁堵情況;梁安琪並質詢第四通道的工作進展;陳虹同樣關注科學館、港澳碼頭及氹仔連接新城A區的大橋及道路興建進度。
交通事務局副局長鄭岳威表示,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已做了幾項優化措施,包括把友誼圓形地至東北大馬路方向,由過往2線行車改為3線行車等。他又稱,當局聯同旅遊局、治安警察局及旅遊業團體商議,從去年12月8日開始,每逢周六、日及節假日下午4時至晚上8時限制旅行社車輛須由港珠澳大橋口岸接送旅客,治安警視人流採取交通措施,措施實施後,友誼橋馬路向關閘方向的行車速度增加約11%,有一定成效。當局與各方探討是否把措施轉為日常性措施,即每日下午4時至晚上8時,旅行社車輛一定要由港珠澳大橋口岸接送旅客,認為能有效疏導關閘一帶交通,減輕關閘口岸壓力。至於其他車輛都利用港珠澳大橋出入,需要與內地商議,措施會否擴展需再進一步探討。
新城A區連接漁翁街工程圖則料下半年完成
工務局代局長劉振滄表示,現時除了新城A區與澳門半島有通道連接,當局正在規劃另外3個連接點,其中,第2個連接點計劃由新城A區連接至漁翁街和馬揸度博士馬路一帶,現正進入編制工程計劃的階段,但因有關計劃需考慮與馬揸度博士大馬路行車天橋配合,正對比幾個不同方案,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施工圖則。
至於第3個連接點則為友誼大馬路外港碼頭一帶連接到新城A區,項目正進行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招標,同時需考慮友誼大馬路現有行車天橋及船隻通航的闊度和高度;第4個連接點為新城A區連接至新城B區及科學館一帶,計劃採用隧道設計方案,有關項目正展開初步設計,預計明年完成施工圖則。
第四通道下月28日開標
有關第四通道的時間表,羅立文回覆稱,第四條跨海大橋將於2月28日開標,完成開標後,結果會上載到部門網站,工程預算會多於10億元,且不能於2020年完成。
建設辦代主任林煒浩補充,去年完成初步設計及論證工作,包括通航及防洪。根據顧問公司提供交通評估報告,預測2039年第四條橋的交通量可達每日7.6萬架次,現時是雙向八車道設計,並配置電單車通道,預計第四條橋建成後可分擔三條大橋的28%車流。至於具體工期要開標才有,但招標公告已規定工期最多為1,440個工作日,當中設七個工程節點規定各工序所需的時間。
對於陳虹希望在第四條大橋開通前,可開放西灣大橋下層讓電單車使用。劉振滄稱,因現時西灣大橋已有電單車專道,以及下層將來計劃留給輕軌使用,所以暫無打算開放西灣橋下層讓電單車通行。鄭岳威補充,西灣大橋下層本身不是正常通道,在緊急情況下才會開放,同時限速40公里設計亦不符合一般道路標準,故不考慮開放予電單車通行。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政府研支持開設長者社企

[澳門日報] 2018.10.31

【本報消息】立法議員陳虹指出,“退而不休”、“老有所為”是不少長者的期盼,在長者就業的支援及配套措施方面,政府還有很多值得深思和完善的地方。
譚俊榮回應表示,正研究支持具條件的民間機構開辦和營運長者社企,包括適當提高起動基金津貼,增加經營培訓的實戰內容,提供營運諮詢的顧問費用,協助推廣市場行銷業務等。然而,推行社企的機構並非皆有成功營運社企的基本條件和核心能力。營運社會企業需要面對市場競爭,有別於一般的社會服務。
至於在公共房屋群預留商舖優惠租予社會企業,現時公共房屋內商業空間的批給和租賃均由法律規範,當中從事商業空間批給均需招標,並按價高者得原則判給。
譚俊榮強調,即使特區政府已盡力創設條件支持社企發展,例如前述計劃的資助金額比鄰近地區高且設有備用撥款等措施,但社企能否成功營運,還視乎申請機構提交的具體計劃及其營運能力。
購買員工保險是經營實體必須負起並需自行處理的僱主責任。這正是傳統社會服務與社會企業其中一個不同之處,亦是社會企業更貼近市場經濟,更具自主和生命力的一個特點。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陳虹促說明長者社企計劃成效

[大眾報] 2018.8.16

【特訊】議員陳虹表示,長者社會企業能夠鼓勵長者參與社會,繼續發揮餘熱,她口頭質詢政府在政策上如何吸引長者參與此計劃,並促請當局說明今年推出的長者社會企業計劃成效如何。
陳虹表示,現時市場上為長者提供的工作機會不多,仍有不少企業對長者認知存在偏見,認為他們生產力低,多數只能從事簡單的工作,而且僱主聘請65歲或以上的長者,若為其購買員工醫療保險,須繳付較高的保費,無形中降低僱主聘請長者的意願,或較易辭退正就業的長者,從而影響長者再就業意欲。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以及為長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局計劃今年推出長者社會企業計劃,透過支持民間機構以商業營運的模式,為長者提供就業和發揮所長的機會。事實上,政府在2009年施政報告提到發展社會企業,透過資金支持鼓勵民間開辦社會企業,但多年以來,成功社企的數目寥寥可數。她認為,要創辦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需要有強大的核心管理團隊,這個團隊的成員不僅要“有心”,而且還具備商業實踐經驗等,不能單靠“金錢”令社企茁壯成長,為此建議政府因應本澳社企發展遇到的問題,推出相應的配套措施,包括透過在公屋群預留商舖給予社企解決場地租賃及租金上升壓力。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當局擬在石排灣 設國際廚藝技能培訓

[濠江日報] 2018.5.10

【特訊】立法會昨日舉行全體會議,旅遊局代局長程衛東在回應議員有關美食之都的口頭質詢時表示,為推動本地美食的傳承和創新,特區政府致力從教育、培訓和研究的層面著手,包括:教青局規劃在石排灣CN6a地段教育用地興建“職業技術教育實踐中心”,其中將設立“國際廚藝區”,提供廚藝技能培訓。另外,政府已開展研究建立澳門土生菜資料庫,旨在保存有關的歷史和烹飪技藝的同時,制定土生菜譜的客觀標準和條件。
在會議上,議員梁安琪、高開賢、龐川、李靜儀、鄭安庭等關注舊區有眾多傳統特色飲食老店,政府如何引客入舊區,有何政策、措施協助老店發揚光大?程衛東回應,指經濟局於2017年11月與澳門連鎖加盟商會簽訂了“特色老店扶持小組”合作協議,開展本澳特色老店的調查研究,制訂評定標準,協助企業建立品牌,提升行業競爭力。經濟局與貿促局亦建立了聯絡機制共同制定“會展客商走進社區“的宣導方式,引導會展活動客源深入社區消費。澳門基金會於2003年至2017年資助社團舉辦推廣澳門美食的大型項目及扶助中小企微型飲食特色老店項目,資助金額達澳門幣218,823,000元。
旅遊局多年來均有資助本澳社團舉辦以美食為主題的活動,如“澳門美食節”、“東南亞美食嘉年華”、“牛肉美食節”等,吸引旅客走訪不同區分品嚐,有助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另外,本澳有特色老店在網上“爆紅”後,會出現排隊人龍等情況,確實存在難題及矛盾,但因每間店舖都有不同情況,有的店舖樂意增添人手、或換新舖,但亦有店舖不想擴大規模。因此,局方在宣傳上會謹慎選擇,但有時本澳食店並非因為旅遊局的宣傳才“爆紅”,經營者亦需面對環境的改變或機會增加。
議員陳虹關注當局對在澳門打造特色美食街和夜市的看法。程衛東表示,澳門總體面積只有約30平方公里,營運中的飲食場所共二千多間,提供多元化的飲食選擇。每個地方有本身的特色,澳門是個不夜城,有不少飲食場所從清晨開始營業,也有營業至深夜時段,甚至有部份飲食場所是24小時營業,為有需要的市民和遊客提供無間斷的餐飲服務。相信現時澳門美食設施已能滿足市民和遊客的需求,而大規模永久性質的夜市場所,則受到有限的土地資源制約,將來新城區則可考慮設立本地美食街或夜市。
議員崔世平、葉兆佳關注政府如何加大力度對餐飲業界提供便利的營商條件。程衛東指出,現時民政總署已設有臨時牌照制度,在實地檢查完畢後,如有關飲食/飲料場所的開業不會對公共安全、公共衛生或環境保護構成影響,則可向利害關係人發出有效期不多於六個月的臨時牌照,讓場所可在跟進改善的期間內開業,減低經營成本。旅遊局亦已在草擬中的《酒店的發牌及運作》法案(暫名)建議增設一個臨時經營許可制度,讓設在已領有准照的酒店內的餐飲場所可以開始試業。在優化續牌手續方面,民政總署要求提交的文件數目已由原來5份減少至1份,及推出了網上辦理續牌服務。
旅遊學院院長黃竹君在回應議員有關人才培養計劃時表示,在本澳未申報成功“美食之都”之前,旅遊學院已經開展長期人才培養計劃。在2011年已推出廚藝學士學位課程,該課程當時相當受歡迎,舉辦至今已是第七屆,現時已有三屆畢業生。礙於該校設施限制,並且該課程每年學額較少,只能收取二十多名學生,但報讀學生數目又遠超招生人數。她指出,教青局規劃在石排灣興建“職業技術教育實踐中心”,該中心設有廚藝計劃,她希望該中心成型後,能與旅遊學院合作,利用中心空間作有關培訓,進一步擴大廚藝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另外,旅遊學院一直在做短期培訓和專業培訓,2016/2017學年有三千多名學生參加該院非學歷的餐飲、烹飪類培訓,同時亦有與酒店業界合作,利用酒店設施進行培訓。旅遊學院明年計劃推出廚藝、餐飲方面研究生課程,從更高層次培養人才。同時,希望從招生名額、培訓量、課程提升等三個方面開展工作,培養一批人才建設美食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