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規劃须考虑预留教育用地及青少年活动场地
目前本澳學校在硬件和軟件上差異仍很大,有很多學校的辦學環境未如理想。政府在2007年研究本澳學生的活動空間的報告指出,“澳門學生,平均空間不足,相對亞洲區的水平為低。更有約兩成學校因在商住樓宇內而沒有足夠空間開展教學活動等原因,有迫切搬遷的需要。”根據教青局發表的《二○○七學校空間和環境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本澳六成學校鄰近街道,交通繁忙,車流量大。約三成學校受到較嚴重的交通廢氣影響,約五成學校的空氣流動需要增強。校園狹小、部分學校周邊環境欠佳,為本澳教育事業發展帶來壓力。喜見政府在早期的“新城規劃”的公眾諮詢文本中預留教育發展的土地,但是當中按什麽比例原則和方式計算,又會如何配合教育的長遠發展,文本卻無清晰的說明。因此,請問司長:
1.規劃草案把教育和體育設施用地合在一起表述,究竟兩者各佔的比例如何,詳細情況如何,教育界十分關注。而教育用地中,是供高等教育和非高等教育共同使用,還是只供非高等教育使用呢?是建新校或者是讓辦學條件不是太好的學校搬遷至該區?這些問題,希望司長能解釋一下。
2.新城填海區無疑是全面改善學校環境和支持學校新的規劃,以提升教學質素的大好時機,政府是否考慮建立教育園區,統整教育資源,改善教育環境?
3.新填海地青少年活动场地如何设想?在未填海之前,有否考慮利用政府收回的土地增設青少年活動場地或體育設置?本澳地少人多,供青少年活動的空間貧乏,早前西灣橋海傍休憩區被揭發長期管理不善,設施破爛殘舊,環境差劣,如同荒廢,當局可否回應青年的訴求,重新規劃西灣橋海傍休憩區,将其變為青年公園,在園內增設青少年活動空間和設施?
司長回應: 新城填海區規劃諮詢建議預留5至6%土地用作發展教育用途,當局會按不同用地作相關分配。 可考慮有些土地未用到的,同教青局及體發局合作,先作臨時場地給青年踢波。
二、無障礙環境
雖然近年特區政府在全澳各區裝置無障礙設施,但有團體指有些設施並不便利殘疾人士使用,例如巴士輪椅上落板沒有經常檢查,使用時卻是壞的,使用輪椅人士需經過樓梯才到達公廁,巴士站、行人道的引路徑設置過高,或石級過高等,对坐轮椅的人士和視障人士造成不便和危险。某些道路的導盲磚因日久失修而損毀不堪,導盲線沒有統一標準,交通燈發聲設施仍沿用舊式系統,設施的設計欠缺人性化,實用性不高等,令使用者無所適從,本澳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確未如理想。
因此,請問司長:
1、政府如何改進及完善上述設施,真正建設無障礙環境,助殘疾人士享受平等參與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權利?
2、因應現時本澳無障礙設施不足,且標準不一,當局是否會制訂無障礙設施設計的統一標準,有否相關的立法計劃?本人建議政府修訂現行相關法例,参考國際通用的無障礙設計標準,以符合殘障人士的需要。
3、當局有何措施與各部門緊密配合,構建無障礙通行環境?
司長回應:政府不斷改善無障礙設施,相關設計標準有既定規定。
三、構健宜居的環境
湖畔大廈及石排灣是離島兩個大型公屋群,預計各有几千人入住,生活配套直接影響居民的衣食住行。
據石排灣公屋居民反映,社區生活設施不足,雖有商舖規劃,但多月來未見運作,購買食物及生活用品,往往要跨區外求,巴士班次不足,未能滿足日常生活和出行所需,居民甚感不便。石排灣公屋群有不少長者居住,部分更是行動不便或獨居長者,每天外出購物、辦事,對他們來說相當困難,也容易發生危險。若患病或遇意外事故,更是不方便。
特區政府在石排灣投放了大量資源,希望遷入公屋群的住戶都能安居樂業。期望相關部門正視居民訴求,適時處理,敦促相關中標者盡早進場營業,或推出短期過渡措施,支援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另外,當局計劃啟動“輕軌系统石排灣線”的可行性研究,将对线路规划方案展开咨询,初步構想將輕軌一期連接至石排灣,並納入公交換乘及接駁等配套。請問當局能否介紹相关情况,讓社會知悉更多有關資訊?
官員沒有回應。
四、環保問題
1、針對目前澳門堆填區爆滿的問題,政府將於堆填區建惰性建築物料和廢舊車輛的處理設施,之後再進行區域轉移,過去本澳回收業界一直反映因缺乏處理場地而嚴重制約本地資源垃圾的再生利用發展,不知政府會否同時在堆填區興建其它可再生利用的資源垃圾處理設施,以回應業界的訴求呢?
1、針對目前澳門堆填區爆滿的問題,政府將於堆填區建惰性建築物料和廢舊車輛的處理設施,之後再進行區域轉移,過去本澳回收業界一直反映因缺乏處理場地而嚴重制約本地資源垃圾的再生利用發展,不知政府會否同時在堆填區興建其它可再生利用的資源垃圾處理設施,以回應業界的訴求呢?
2、對於澳門的濕地最近獲選為“澳門十大魅力濕地”之一,實在可喜可賀。這次獲獎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是本澳的濕地未來應如何保育。以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為例,各大博企進駐路氹城、周邊建築工程頻繁、甚至在生態二區內建隧道,隨之而來的光污染、噪音、高樓等問題,都會威脅到鳥類的覓食和生存空間,亦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的潛在影響。特區政府將透過什措施和政策加強對濕地及其周邊環境發展作出規範?
官員沒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