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國情國史教育研究報告發表 教育會:愛國愛澳潛移默化

[澳門日報] 2018.4.26

【本報消息】中華教育會於本月廿三日在該會禮堂舉行“澳門特區中小學國情國史教育及愛國愛澳教育推行情況”研究報告會,副理事長陳志峰向本澳教育界發佈研究結果,同場交流心得。
優良傳統薪火相傳
該會去年十一月獲澳門基金會資助下,特邀中國社會科學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專家團隊聯同該會研究人員,開展上述研究,藉此了解本澳國情國史及愛國愛澳教育現況。期間訪問多個政府部門、資深教育家、教育界社團及多所各類型學校校長等一百五十人,今年初完成研究結果。
陳志峰闡述研究內容指,澳門回歸前,社會就有廣泛而堅實的愛國愛澳基礎,回歸後一直不變。愛國愛澳教育在澳得到充分實踐,主要憑藉國家長期對澳門的關顧和支持,特區政府從制度建設、課程設計、教材編撰、教師培訓和經費保障等全方位開展工作;民間方面,私立學校配合教育部門開展愛國愛澳教育政策,民間社團圍繞愛國愛澳主題舉辦活動,使愛國愛澳優良傳統得以薪火相傳。
深入思考教學方法
研究發現,澳門全面開展國情國史與愛國愛澳教育方向正確。整體看,不同背景學校都按照自身學校傳統和特點,在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踐行愛國主義教育。絕大部分中小學校師生對國家和特區具較強認同感。
總結四大規律特點
推動相關教育過程中,堅持兩個原則,一是不能採取強行灌輸方式,應重視將愛國愛澳教育與中小學生生活和學習緊密聯繫,使其潛移默化接受愛國愛澳價值觀,深入思考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方法,在尊重澳門傳統基礎上實事求是地改革創新。二是充分尊重中小學教育中多元化的、包容並蓄的教育傳統與實況。
研究總結出以下規律與特點:一是祇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才能持續、深入、有效開展國情國史與愛國愛澳教育;二是把生活與國情國史及愛國愛澳教育相融合;三是國情國史和愛國愛澳教育易產生誤區,任教各學科乃至全校教職員都有責任承擔相關教學工作,家長和社會亦責無旁貸;四是充分挖掘、利用互聯網平台優勢,調動各界力量,整合各類資源。未來實現開發科技輔助與教學策略創新相輝映,提升知識資訊共用度和教育工作效率。
教青局副局長龔志明、教育研究暨教育改革輔助處長黃逸恆,法務局法律推廣及公共關係廳長羅靜萍、民署公民教育及資訊處長林微笑,中華教育會會長何少金、理事長陳虹,公職教育協會副理事長何靜宜及多校負責人及教師等出席。